在線觀看
云播
第01集第02集第03集第04集第05集第06集第07集第08集第09集第10集第11集第12集第13集第14集第15集第16集第17集第18集第19集第20集第21集第22集第23集第24集第25集第26集第27集第28集第29集第30集第31集第32集第33集第34集第35集第36集第37集第38集第39集第40集第41集第42集第43集第44集第45集第46集第47集第48集第49集第50集第51集第52集第53集第54集第55集第56集第57集第58集第59集第60集第61集第62集第63集第64集第65集第66集第67集第68集第69集第70集第71集第72集第73集第74集第75集第76集第77集第78集
《新:錯位人生》相關評論

愛根花的蘇大強
將這個劇本商業化有好有壞,現代那條線同樣如此。有一個點非常有意思,就是女主持在以為神童失靈以后,選擇了投靠劉教授,這種對未來完全的迷茫使得她開始選擇屈于強者,這種選擇,置于彼時的香港,政治、文化隱喻明顯。而在這種語境下,文革一條線中,老一代對于下一代的期望和希冀,與之對比,顯得他們對未來更感無助。似乎只有串起兩條線的廣告商,依然相信未來不會比他曾經在大陸見到的差,因而依然樂觀。PS.新加的臺灣那條線絕對是亮點,一個控訴極權下的瘋狂,一個批判市場的混亂,這種不留余地多好啊。

啊草
真的是布萊希特式的嗎?布萊希特要“間離”,要抽身而退,而《歐洲特快車》里的畫外音意欲達成催眠的導引、夢境的生成,要觀眾自覺放棄自己的感官并投入一種以語言模擬的身體體驗,是否與布萊希特相悖?還是正形成了某種反諷?如要將之評為依傍著布萊希特傳統,也有跡可循——背景投影其實達成的效果是特寫的并置(借鑒伯格曼?),即不切鏡頭卻能完成鏡頭的插入,同時利用人物與圖像之間的不對等大小比例形成壓抑,圖像的壓抑;重復而單調的配樂滿溢而出,似乎無意將觀眾“帶入”情境;紛紛而下的雪片明顯是人工制造的,它們落在人物的頭頂卻絕不消融,突兀地凝滯在那里,舞臺劇效果由是生成;不厭其煩地使用旋轉鏡頭,是眩暈亦是陌生化,因而可疑:他究竟要我們一同眩暈(希區柯克的效果),還是要我們抽身而退(布萊希特的效果)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