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暫而又溫馨的《幸福時光》剛好發生在《大腕》之前《沒完沒了》之后——千禧年的節點上。為此這間鋼鐵化的臨時居所就如同《鋼的琴》那樣是一首頗具理想主義情懷的時代挽歌。倘若我們把2000年的中國電影串聯起來看,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線索:從《榴蓮飄飄》到《鬼子來了》到《蘇州河》再到《我是你爸爸》再到《幸福時光》再到《一聲嘆息》正好是“中國夢” 由南至北幻起又幻滅的過程。張藝謀這部人道主義風格的作品與他對結構寫實的《一個都不能少》剛好相反,中國社會轉向期的復雜性最終體現在人們自身的眼界上——對于道德和價值的判斷尺度。故而影片留給觀眾的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:To Be or Not to Be.